集团“管道机器人”加入北城新区重点路段雨污水管网整治工程
城市中的地下管道像人体血管一样,遍布在城市中肉眼看不到的地方。管道畅通有利于城市的防洪排涝,水源调节以及清理地下垃圾等工作,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对于看不到 下管网清理工作,以往传统采取开挖式作业,不仅耗时费力,成本巨大,而且阻塞交通,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
现在,由我集团一公司承担的北城新区重点路段雨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在施工中采用了新技术,使得城市管网清淤不再复杂。这是临沂市首次采用非开挖工艺进行管道修复,也是我市首次采用非开挖工艺进行管道修复,对于今后城市管道修复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该项目计划对北城新区重点路段雨污管网存在检查井被掩埋、污水主管网排水不畅、蒙河路方涵污水错接、部分雨水管出口被掩埋等问题进行彻底的大修复,但项目涉及道路30条,雨污水管网总长度98公里。战线长,管道雨污混接严重,污水管埋深较深,原管道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施工过程安全管理难度大,管道淤泥量大等,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就给施工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难题。
据一公司项目经理张全宝介绍,开工初期市城管局排水处派专人多次到外地考察,项目部专门成立施工方案研究小组,最终确定了引进非开挖清淤、检测、维修雨污管道技术。这项技术就是通过一系列高新技术组合,使用管道机器人、探地雷达、GPS定位、高压清洗车、吸污车等进行配合作业。”
在广州路与蒙河路交汇处的清淤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有序作业。在井口上方创新性的搭建起一个三脚支撑架,用气囊堵住排污口。人工配合使用高压清洗车和吸污车正在清理。清理之后,再使用管道机器人对管道清淤情况及破损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测情况随后进行定点维修。在不远处,净宽6.0m、净高4.0m的蒙河路西侧方涵,全长约3200m,由于长期积累淤泥,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该方涵内已经淤积了约1.5m 深淤泥,施工人员就是为清理方涵做着最后的准备。
而在沂蒙路段一处施工工地上,“管道机器人”的加入更为管道清理工作带来了切实的便利。管道机器人下井排查管道,不仅运行路线长,工作效率高,同时有效保护了市政人员的安全。据悉,这套“小机器人”的专业称呼是CCTV检测技术,它由主控器、操纵线缆架、带摄像镜头的“机器人” 爬行器组成,通过机器人对管道内部全程摄像,实时、连续记录管道内部实际情况,技术人员根据传回的图像资料确定实地位置、判断病害性质,对原有管网存在渗漏、错位、变形、塌陷等各类结构性缺陷以及雨水管出水口被掩埋等问题,通过非开挖内衬修复管道、开挖新下管道等手段对存在问题管网进行整修,不再进行不开挖,实现雨污水管网健康运行。
“小机器人”可以根据管道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更换不同大小的轮胎。而小机器人的“眼睛”是两个摄像头,能在井下管道中360度无死角录像和拍照,并实时回传画面到井上的控制端,方便路面市政人员根据井下情况进行科学作业,避免开挖路段造成的一系列麻烦。通过运用该项先进技术, 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网病害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而且有效避免了道路大面积开挖、人员下井检测带来的高成本和安全风险。
北城新区一期雨污水整治以柳青河东岸、北京路、沭河路、成都路主污水管网为轴线,蒙河路方涵的方涵沿线为辅线,以及轴、辅线两侧相关联的雨污水管网;北城二期部分积水路段包含沂蒙北路、温凉河路沿线雨水管网,及柳青河沿线雨水管网不通段,涉及道路30条,雨污水管网总长度98公里,却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施工,非开挖工艺相当于为底下管道进行了“微创手术”,省时省力,节约了成本。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清理雨水管道10000多米,施工人员正在运用新技术加班加点进行清淤、检测、维修工作。
(一公司 侯玉娇)